36.9 亿合同夭折:一场始于涨停的合规危机
2025 年 9 月 30 日,海南华铁一纸公告终止 36.9 亿元算力服务协议,为这场持续 7 个月的 “算力转型秀” 画上句号。这份曾推动公司股价三连板、吸引 17 万新增股东的合同,自始至终未能产生实际订单,更因 “神秘乙方隐名披露”“市场谣言否认后反证属实” 等操作,触发证监会立案调查。
回溯事件全貌,合规漏洞早已埋下伏笔:作为主营高空作业平台租赁的跨界企业,其半年报未披露任何算力业务收入,却宣称手握 66.7 亿元订单;面对投资者质疑时刻意隐瞒风险,直至监管函下发才承认合同终止。这并非孤例 ——2024 年至今,锦鸡股份 11 亿合同、飞利信 9 亿订单等相继夭折,暴露出算力租赁赛道的浮躁与隐患。跨界入局者的三大合规死穴海南华铁的溃败,折射出跨界企业进军算力租赁的系统性风险:
信披合规形同虚设
交易所问询数据显示,80% 的跨界算力企业存在信披问题:或隐瞒合同对手方身份(如海南华铁的 “杭州 X 公司”),或夸大订单可执行性,或未披露资金缺口风险。上市公司更易陷入 “市值管理陷阱”,将未落地的算力合同当作股价炒作工具。技术与资质双重缺失
算力租赁需芯片供应链把控、能耗指标获取、数据安全防护等全链条能力,而海南华铁等企业既无智算中心运营资质,也缺乏芯片采购渠道,仅靠 “设备采购协议” 便宣称转型,最终因无实际算力供给终止合同。政策红线认知空白
部分企业误判合规边界:或试图通过海外 “灰色算力” 规避出口管制,或忽视绿电占比 80% 的能耗要求,或未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触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双重红线。
合规破局:算力租赁的生存必修课
在监管趋严与行业洗牌的双重压力下,企业需构建 “三重防御体系”:
信披穿透化:参照监管要求,全面披露合同对手方资质、资金来源、履约保障措施,对终止合同需说明真实原因,避免 “商业秘密” 滥用。
能力实质化:跨界企业可采用 “轻资产合作 + 技术共建” 模式,如与具备绿电资质的数据中心合作,或引入第三方技术团队保障算力供给稳定性,而非单纯依赖设备采购合同。
风控前置化:建立 “政策 - 技术 - 法律” 三维合规模型:定期跟踪 “东数西算” 能耗政策,部署数据加密与多租户隔离技术,聘请专项律师审核跨境算力合作合法性。
行业警醒:算力不是 “快钱游戏”
当英伟达 B300 芯片溢价超 300%,当 OpenAI 与甲骨文签下 3000 亿算力订单,算力租赁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海南华铁们的教训证明:这不是 “讲故事就能赚钱” 的赛道。监管层已明确信号 ——2025 年以来,上交所对算力跨界企业下发问询函超 50 份,重点核查 “资质匹配度” 与 “订单真实性”。
真正的算力玩家,终将回归技术沉淀与合规底线。毕竟,能穿越行业周期的,从来不是纸面合同的金额,而是扎实的运营能力与对规则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