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租赁市场结构性稀缺:优质 AIDC 缺口下的产业转型机遇
结构性稀缺的本质,是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阶段性错配,而非单纯的资源短缺。政策端,“双碳” 目标下的能耗管控已进入精细化阶段:环京、长三角等核心区域为守住能耗红线,已暂停新增数据中心能耗指标审批,2025 年新建项目更需满足绿电占比超 80% 的硬性要求;“东数西算” 八大枢纽节点外原则上不再审批大型 AIDC,而枢纽区域存量指标基本饱和,短期内难有新增供给。需求端,AI 大模型训练、智能工业质检等场景对高密度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 头部互联网企业 2025 年第三方 AIDC 需求预计较 2024 年增长 60% 以上,叠加中小企业 “轻资产用算” 需求上升,IDC 预测 2025 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 1037.3EFLOPS。这种 “供给端受限、需求端激增” 的矛盾,本质是产业从 “拼规模” 到 “拼质量” 转型期的必然阵痛,而非短期市场波动。
市场分化的背后,是 “技术适配性” 成为算力价值的核心标尺。核心枢纽区域的优质 AIDC 因契合高算力需求场景,成为市场争夺焦点:这类数据中心的机柜租金同比涨幅超 15%,上架率仍维持在 90% 以上,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能承载超 40kW 的高密度机柜 —— 而高密度机柜需依赖液冷技术实现散热,传统风冷设施因无法满足 GPU 集群的能耗与散热需求,已逐渐被市场淘汰。与之相对,中西部非枢纽区域的传统数据中心,因技术架构落后、绿电接入能力不足,上架率普遍不足 50%,部分低功率机柜甚至长期闲置。这种分化并非地域差异导致,而是算力资源 “有效性” 的筛选结果:在 AI 时代,“能满足高负载、低能耗需求的算力” 才是有效供给,传统低效算力的过剩,恰恰反衬出优质算力的战略价值。
稀缺性倒逼的产业生态升级,正形成 “政策 - 需求 - 技术” 的三角联动效应。技术层面,液冷技术正从 “ niche 应用” 向 “行业标配” 加速渗透,部分成熟方案已实现 PUE 稳定在 1.1 以下,更通过 “技术服务 + 运维托管” 的模式降低企业应用门槛 —— 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算力服务从 “卖硬件” 到 “卖解决方案” 的模式升级。市场层面,资源集中度正逐步提升:那些掌握能耗指标、具备绿电整合能力、能快速落地高密度技术的服务商,正成为行业主流,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服务商则面临被淘汰或转型的压力,这是市场自发的 “去低效产能” 过程。政策层面,“东数西算” 的跨区域算力调度机制正发挥调节作用:通过将东部部分非实时算力需求疏导至西部绿电富集区域,既缓解了东部优质算力缺口,又激活了西部闲置资源,使部分企业用算成本降低 40%,实现 “东西互补、供需平衡”。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其结构性矛盾的化解过程,正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过程。从中电信的采购转向到液冷技术的规模化落地,市场正以自身逻辑推动资源向高效能、低能耗领域集中。未来,随着政策引导的进一步精准化(如针对优质 AIDC 的专项支持政策)、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如更低 PUE 的散热方案)、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如算力交易平台的标准化),算力租赁市场将逐步实现 “优质供给扩容、资源配置优化” 的良性循环。而这场转型的最终价值,不仅是解决当下的算力缺口,更是为中国 AI 产业构建起 “绿色、高效、可持续” 的算力底座,为数字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