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5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我国算力规模将超过 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 35% 的核心目标,围绕六大重点任务构建算力基础设施发展新格局,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数字基座。
一、锚定核心目标 构建算力发展硬支撑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行动计划》从计算力、运载力、存储力及应用赋能四大维度设定量化指标,形成清晰发展坐标:
算力规模实现跨越增长:明确 2025 年算力规模突破 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提升至 35%,同步推动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场景业务需求。
网络运载能力显著增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间直连网络传输时延控制在理论时延 1.5 倍以内,重点应用场所光传送网(OTN)覆盖率达 80%,构建高速泛在的算力传输网络。
存储保障能力全面升级:存储总量将超过 180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提升至 30% 以上,通过全闪存、蓝光存储等技术创新强化存力支撑。
行业赋能成效加速显现:在工业、金融、医疗等重点领域打造 30 个以上应用标杆,推动算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聚焦六大任务 破解发展关键命题
《行动计划》立足我国算力发展现状,部署六大重点任务,精准发力破解布局失衡、协同不足等核心问题:
优化算力布局,促进区域协同
强化 “东数西算” 工程刚性约束,推动新增算力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形成 “东数东算”“西数西算” 与 “东数西算” 协同推进格局。支持西部清洁能源富集地区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承接东部中高时延业务;同时鼓励企业以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为重点布局海外算力设施,拓展算力服务国际空间。强化算网协同,提升传输效能
加快建设跨区域算力高速直连网络,实现城区重要算力设施间时延不高于 1ms、国家枢纽节点内时延不高于 5ms 的网络保障。培育专业化算网运营商,探索统一度量、计费、交易的标准体系,推动算力服务从长租模式向 “随取随用、按需付费” 转型。推动绿色低碳,践行可持续发展
聚焦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 80% 的目标,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提升算力碳效水平。构建 “算力 +” 绿色生态,通过算力赋能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实现算力发展与环境效益双赢。完善算力供给,优化资源配置
建设融合算力中心促进多元异构算力协同,加强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提升 AI 模型训练等场景适配能力。对上架率低于 50% 的区域强化规划引导,盘活存量算力资源,降低中小企业用算成本。深化行业赋能,释放数据价值
针对工业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特色需求,定制算力解决方案。如在医疗领域支撑 AI 模型训练与数据集建设,在工业领域强化计算密集型业务算力支撑,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筑牢安全防线,保障稳定运行
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供应链安全三方面构建防护体系,推动算力网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可靠,建立跨区域安全协同机制,确保算力基础设施稳定运行。
三、健全保障机制 凝聚发展合力
为确保《行动计划》落地见效,六部门明确多方协同推进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与地方落实,建立算力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加快算力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基础共性标准与算网融合标准;开展国家算力中心案例遴选、算力强基揭榜挂帅等行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通过发布《中国综合算力指数》、举办中国算力大会等举措,营造算力发展良好生态。
当前,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行动计划》的出台将进一步凝聚产业共识,推动算力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打造更强劲的数字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