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看不见的数据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在中国版图上奔涌,从黄浦江畔到宁夏戈壁,3000公里的距离不再成为算力调度的阻碍。

中国联通近日宣布在现网成功完成全球首例3000公里级海量数据广域高通量无损传输验证。这项面向“东数西算”重大工程的突破性技术,解决了TB级海量数据传统传输方式时效性低、成本高的行业痛点。

测试中,超大文件传输效率比现有能力提升4倍以上,并首次实现基于OTN无损流控的3000公里长距RDMA流量传输,将端口带宽利用率从20%提升至90%以上


01 东数西算的传输困境,算力调度遭遇物理距离挑战

“东数西算”工程作为国家级算力资源调配战略,旨在将东部密集的数据计算需求有序引导至西部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然而,物理距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挑战。

传统TCP/IP协议在长距离传输中存在延迟高、带宽利用率低的固有问题。当传输距离超过2000公里时,带宽利用率通常只能达到20%-30%,这意味着大部分网络带宽处于闲置状态。

对于需要频繁传输TB级训练数据的AI大模型训练场景,这种低效率不仅大幅延长了训练周期,更增加了运营成本。东部产生的海量数据无法高效西送,成为制约“东数西算”工程实效的关键瓶颈。

02 OTN融合RDMA,突破长距传输的技术壁垒

中国联通此次验证的技术方案创新性地将OTN(光传送网)与RDMA(远程直接数据存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长距离无损传输的突破。

OTN技术提供了低时延、高可靠的物理层传输通道,如同为数据建造了一条专属高速公路。而RDMA技术则允许计算机直接访问另一台计算机的内存,无需操作系统介入,极大减少了传输延迟。

本次测试模拟了从上海智算中心向宁夏中卫智算训练集群传输训练数据的真实场景。测试团队在3000公里的现网环境中,成功验证了长距RDMA流量的稳定传输,突破了这一技术此前通常只能在局域网或短距离内应用的局限。

03 从20%到90%,带宽利用率跃升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带宽利用率从20%到90%的提升,看似只是数字的变化,实则具有革命性意义。

这种提升意味着相同的物理光纤基础设施,现在能够承载原来4倍以上的有效数据流量。对于算力中心运营商来说,这相当于无需新增光缆投资就获得了4倍的传输能力。

在实测中,传统方式需要数小时传输的TB级超大文件,现在仅需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时间。对于AI训练任务而言,这种传输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训练周期的缩短和计算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04 东数西算新篇章,算力资源全国调度成为现实

此项技术的成功验证,为“东数西算”工程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使全国范围的算力资源调度真正成为现实。

东部地区产生的海量数据现在可以高效、经济地传输到西部的算力中心进行处理,从而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较低的土地、人力成本。

同时,西部算力中心也可以更深度地融入全国的算力供应网络,为其大规模算力设施提供了更广阔的服务市场和应用场景。这将进一步促进西部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05 未来展望:无损传输技术重塑算力产业格局

中国联通此次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为整个算力产业带来的想象空间。

长距离无损传输技术的成熟将从根本上改变算力中心的选址逻辑和布局策略。计算资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向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集中,而不必过分担忧数据传输问题。

随着传输成本的大幅降低,算力租赁服务将更加灵活多样。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用数千公里外的算力资源,真正实现“算力无处不在,随手可得”的愿景。


随着无损传输技术不断突破地理限制,全国算力资源正在连成一片“算力汪洋”。那些曾经因为距离而孤立的算力孤岛,正在汇聚成可随时调度的统一资源池。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一场悄无声息的算力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数据中心的区位价值。甘肃的风能、宁夏的光照、四川的水电,这些清洁能源如今都能通过纤细的光纤,转化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算力。

未来已来: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即时调用3000公里外的算力资源——这不再是科幻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技术现实。